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侨务动态 >> 福建厦门实现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

“侨之家”,我们建设得咋样?

原标题:“侨之家”,我们建设得咋样?

  2010年元旦前夕,中国侨联主席林军看望生病的原“飞虎队”队员、印尼归侨彭嘉衡。

  中国侨联积极支持杭州乐富智汇园建设,为新侨创业提供服务。

  侨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侨联被广大侨胞形象地称为“侨之家”。既然是家,你就能在这里体味到浓郁的“服务”味儿。这味儿,是一种散布在侨界温馨的味道、亲情的味道、乡情的味道、友情的味道。

  中国侨联主席林军认为,“服务”味儿的体现,一方面是感情层面的,还有一方面是实用层面的。但不管如何,检验侨联这个“家”建设得如何,检验我们对“侨”的感情深浅,就是要看我们的服务水平如何。

  家,充满浓郁的亲情

  新疆吐鲁番鄯善县一位老归侨,曾寄给中国侨联一首自作小诗《怀念娘家》。诗中写道:“大漠似银雕,沙山雪未消。娘家送温暖,感动老归侨。昔日效微劳,天山记得牢。礼多情意重,顺口诵‘鹅毛’。记得当年侨代会,声名鹊起四方传。娘家聚会欢而畅,戈壁开荒苦亦甜……”充分表达了一位老归侨对侨联组织的无限深情。

  四年多来,中国侨联和各地侨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范围内广覆盖、深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国侨联先后组织了50多个慰问团,由林军主席等五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分别带队奔赴全国各地。慰问活动面向基层,面向最困难的侨界群众,对象主要包括各地华侨农场职工、受灾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归侨侨眷、困难侨企以及城乡中生活困难或罹患重病的归侨侨眷。在此基础上,各地侨联按照中国侨联的要求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对散居在广大农村、偏远山区、落后地区的归侨侨眷进行走访慰问。据不完全统计,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简称“八代会”)以来,全国各级侨联共走访慰问归侨侨眷672698人次,发放了1.7亿多元人民币的慰问金及价值5200万人民币的粮、油、米、面、棉被等生活物资,脱贫人数达95786人,使广大归侨侨眷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拉近了广大侨胞与侨联组织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侨胞对侨联组织的向心力。

  “八代会”以来,中国侨联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持续开展关注侨界民生、服务侨界群众的助侨惠农活动,赢得了侨心。

  “健康光明行”活动是一项专门为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公益活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视力损伤全球数据报告(2010)》,中国约有825万盲人,约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20.9%。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造成盲症的首要病因,占所有盲症的51%。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发起了“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这一全球性行动,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球消除包括白内障、沙眼等导致的可避免盲。我国政府已做出承诺,积极参与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存在眼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基层眼保健工作薄弱、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要实现“视觉2020”行动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卫生部医政司去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为35.7%,仍有2/3的白内障盲人没有得到手术治疗。

  中国侨联发挥优势,积极整合海内外侨界资源,于2004年联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组织发起了为贫困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健康光明行”公益活动,活动旨在动员社会各界关注防盲治盲公益事业,帮助更多的贫困眼疾患者恢复视力,点亮光明。十年来,“健康光明行”活动共为417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五年来,中国侨联带领医疗队先后赶赴新疆、甘肃、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内蒙、福建、陕西等地,为3764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并在当地举办了二十余场学术交流和手术教学观摩活动。

  2011年是“健康光明行”活动创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充分扩大,先后有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甘肃、新疆、内蒙等15个地方侨联、17家医疗机构和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澳大利亚“光明之行”、香港“亮睛工程”等热心参与,共为急需救助的2000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并在甘肃白银市建立起“亮睛点”。这次活动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赤子计划”。

  2012年,中国侨联带领6支医疗队分赴湖北荆州、黄冈、襄阳、黄石、宜昌5地8县,为当地1041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2013年,中国侨联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组织“健康光明行”医疗队走进革命老区延安,目前已为延安等4地的429名患者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

  2009年7月底至8月中旬,中国侨联与国家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及水利部侨联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广东、广西对涉侨民生水利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参加调研人员11人,集中9天时间,辗转广州、南宁、清远、武鸣、崇左等10个市区县,召开座谈会7次,查阅各种资料12套,与省(自治区)、有关市区县、华侨农场的近百名干部以及农场职工进行面对面交流,调研杨侨、清远、武鸣、桃城、新和等华侨农场5个,考察水利设施7处,走访园区企业1家、职工家庭3户,重点摸查了饮水安全、灌区改造、防洪除涝、水库加固等情况,并对一些影响和制约华侨农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在涉侨水利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最终形成题为《加强民生水利建设,为华侨农林场改革与发展提供水利支撑》的调研报告。此次调研推动了这些地区华侨农场安全饮水问题的解决。调研后,这些问题得到中央领导和水利部领导高度重视,针对华侨农场的水利建设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华侨农场水利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

  中国侨联还积极发挥侨界科技专家作用,支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派出多支科技服务团进场入户,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在中国林科院的积极支持下,依托中国侨联科技顾问的力量,在云南文山州扶持建立了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以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优质苗木短缺的瓶颈问题。这一项目的落地,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开展嫁接技术培训数百人/次,为下一步大面积普及推广积蓄了一批技术力量。

  家,辅导人才创业成功

  “八代会”以来,中国侨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2011年,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侨联侨界人才工作研讨会。2013年,在杭州召开“党管人才、侨‘联’人才”现场推进会。本次会议是继2011年上海研讨会后,又一次推动侨界人才工作的会议;是服务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探索。来自全国30个省级侨联的领导干部,杭州市、无锡市、三一集团等“新侨回国创业示范基地”的代表,以及在杭侨界人才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系列活动。

  林军指出,杭州已成为侨胞投资的热土,新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反映了浙江省、杭州市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体现了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措施落实有力。

  2010年1月,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成立。首批聘请特聘专家45位,2011年增聘77名,此后又经过两次增聘,现已有专家142位,其中海内外院士25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近50位,涵盖5个科学门类和40多个一级学科。专委会成立后,还带动11个省级侨联先后成立了专业人才组织,共有专家50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5位。

  同时,侨商组织迅猛发展,总数达80家、会员1.1万人,并与境外100多个商会建立联系,引导侨商并协助国内企业“走出去”。

  专家委员会自成立之初,就立足自身智力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社会民生、文化产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主动献计出力,积极撰写建议材料,委员们共提供了280余篇有价值的建议,其中有百余篇被《中国侨联侨情专报》采用,其中有十余篇得到李克强、李源潮、李长春、王兆国、回良玉等中央领导批示共14次。十八大后,开展“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共收到建议书44篇,总计16万余字,并汇编成《“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建言献策集锦》上报。

  专委会于2011年年底划分了人文社科、生物医药、材料与工程、资源与信息四个专业委员会。此后,各专业委员会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紧扣经济、民生、文化等国家重点关注领域,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人文社科专业委员会举办“中国资本成长论坛”,生物医药委员会组织“华生生物科技创新峰会”,材料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召集“中国工程院陕西能源化工循环经济论坛暨碑林笔会”,信息与资源专业委员会协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庆祝百年”系列活动之“海归论坛”活动。

  特聘专家委员会还积极促成院地合作,服务地方发展。为无锡“十二五规划”把脉,为海南、杭州、慈溪等地的发展提出建议、破解难题,为云南、辽宁等地引资引智、跨越发展建言。作为支持单位与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组委会共同筹备以“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

  专委会成立后,中国侨联注重探索侨智侨资的有机融合,引导海内外侨界高科技人才和侨商企业家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彰显作为,推出了“创业中华”主题活动,并连续三年在杭州举办“创业中华·侨界海外精英创业创新峰会”。共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海外精英和专家出席峰会与当地500家企业洽谈,并在萧山区与30家创投企业、50多家黑马企业负责人和6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对接洽谈。海外嘉宾带来的项目中有147个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意向投资金额42亿元。

  峰会举办三年以来,已有大批海外人才及其团队在杭州成功落户,“乐富海邦园”、“海邦人才基金”等创新举措相继推出,大大丰富了侨联系统服务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内涵,也为全国侨界人才工作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海邦人才基金”于2011年1月正式成立,是国内第一支以“成功老海归帮扶新海归创业”为主题的风险投资基金,是风险投资与“千人计划”相结合的重要创新。目前,共有数十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加入基金的合伙人队伍。海邦人才基金以“海纳全球人才,助力创业兴邦”为宗旨,主要投资由“千人计划”专家为代表的海归团队创建的、符合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推进“科技+资本+人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一期、二期在杭州共募集7.2亿元,投资的15个项目均为高新技术项目,目前海邦人才基金规模已达20亿元,同时带动社会民间资金10多亿元,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发挥引才主推手的作用。

  乐富海邦园项目是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一期六个项目之一,位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仓前街道),用地面积69.64亩,建筑面积131858平方米,旨在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并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013年产业项目共计40个,其中续建项目32个,今年1-10月份实际完成投资29.89亿元;新建项目8个,1-10月份实际完成投资7.15亿元。

  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号召,标志着当前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侨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海外侨胞搭建平台,全力服务招才引智工作。

  2013年10月18日至20日,在杭州和宁波两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侨联和浙江省侨联共同主办的“创业中华·2013侨界精英创业创新峰会”分两段在杭州和宁波举行。此次“创业中华”主题活动与2013年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年会合并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王永乐和中国侨联特聘专家40余人出席会议,杭州、宁波两市市委、市政府分别组织了50-70家当地民营企业参加项目发布和洽谈对接环节,寻求机会,共谋发展。

  人才就是生产力,由人才带来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续航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家,为你铺平前进的道路

  “八代会”以来,中国侨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履行维护侨益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海内外侨胞的好评。

  四年多来,中国侨联热情接待来访、认真处理来信、细心解答来电,想方设法协调处理涉及侨胞各方面利益的问题,共受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来信1075件,接待来访540人次,办理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403件,答复电话咨询1760次,收到回复函100件,多次派员赴广东、辽宁、北京、河南等地了解协调投资纠纷、合同诈骗等信访事项,积极督促和推动解决。

  每年,中国侨联都收到大量来自海内外侨胞的申诉,涉及人事劳务、投资合作、人身财产、社保待遇等各类民商事纠纷、刑事诉讼和信访事项,其中不乏疑难复杂案件。这些案件大部分已进入诉讼程序或已经审判。这些案件协调解决难度很大,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才能推动解决或者妥善处理。四年多来,中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以崇尚宪法、尊重法律、维护法制为准则,本着维护侨益的热心和公平正义的信念,充分发挥法学专长,无偿为侨胞提供法律服务,协助中国侨联督促案件的处理。四年多来,中国侨联法顾委共办理了200余件涉侨涉诉案件,召开30多场案例研讨会。在耐心细致协调下,有不少案件得到较好的解决,挽回侨胞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人民币,较好地维护了侨胞的合法权益。

  中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是中国侨联为贯彻执行我国宪法中保护华侨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合法权益的规定,于1982年5月6日成立的法律咨询顾问机构,它由中国侨联聘请的司法界、法学界、律师界中热心侨联事业的领导、学者、律师组成,为中国侨联维护侨胞正当合法权益提供咨询和协助。为延长维权工作手臂,2008年11月26日,中国侨联法顾委还成立了海外华侨华人律师团。中国侨联法顾委现有89位国内委员、33位海外委员。目前,全国有30个省级侨联成立了法顾委,县级以上侨联成立了228个法律服务组织,全国县级以上侨联法顾委有委员2708人,办理各类案件共16931件,帮助侨胞挽回经济损失达284391.26万元人民币,收到侨胞感谢信1120件,锦旗315面。各级侨联法顾委已经成为协助侨联组织履行维护侨益职责的一支重要力量。

  林军说:“要深入基层、深入侨乡、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侨界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热忱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党的温暖送到侨界群众的心坎上,牢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年多来,中国侨联组织法顾委国内委员,先后赴各省区市开展维权调研活动。调研组以会见有关领导、听取侨联工作汇报、召开归侨侨眷座谈会、走访侨资侨属企业、慰问困难侨户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维护侨益工作的进展情况,倾听广大侨胞的意见和呼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文),进一步加强对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和对归难侨生产生活的关注,2011年12月,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副主席董中原、李卓彬、王永乐、乔卫率领5个调研组分赴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江西等六省区华侨农场进行专题调研和慰问。调研内容包括:华侨农场“体质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情况,农场归难侨职工在劳动就业、土地确权、侨房改造、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职工工资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等。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参观考察、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召开17场座谈会,走访慰问37户归难侨,广泛听取了农场所在省区市的领导、15个华侨农场领导及300余名归难侨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就进一步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提出6条建议,调研形成报告上报中央。201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就加强华侨农场工会组织建设、维权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国侨联对此高度重视,随即会同全国总工会组成联合调研组,以华侨农场工会、侨联组织建设和帮扶工作为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17个华侨农场,召开各类座谈会19场,并对全国84个华侨农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联合调研促成中国侨联和全国总工会共同建立了对华侨农场的扶贫助困长效机制。

  家,自有广阔的胸襟

  “八代会”以来,中国侨联以增进乡情、亲情和友情为纽带,以中国侨联海外顾问、海外委员、港澳委员、青年委员网络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联谊工作,进一步加大了联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侨联的海外联谊、对台工作、港澳工作,密切了与海外侨团的联系,增强了广大侨胞对祖国的凝聚力、向心力。

  由中国侨联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共同举办的“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至今已举办了8届。

  2010年6月20日,第五届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副主席董中原、台湾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参加了论坛的开幕式并讲话。本次论坛以“情系两岸侨胞福祉,共谋闽台侨乡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两岸侨界的300多人参与活动。也正是从这一届起,已连续举办四年的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正式列入海峡论坛。

  2011年6月13日,作为第三届海峡论坛活动之一的“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在厦门召开。本次论坛以“共谋侨胞福祉,建设共同家园”为主题,除两岸侨界代表外,还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韩国、南非、马达加斯加近20个国家及港澳地区的中国侨联海外顾问及侨界代表300余人出席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数百名侨界同胞与参加海峡论坛的上万名同胞共话民生、共商合作、共谋发展。此次论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一是进一步推动两岸侨联论坛向制度化发展,二是推动两岸侨联论坛品牌化,三是推动两岸侨联论坛更广泛、更深入、更务实。

  2013年6月16日,第五届海峡论坛·2013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主题是“侨界携手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助推民族伟大复兴”。本年论坛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论坛交流的组织参与性更强。台湾华侨协会总会首次参与共同举办,协办单位增加到了12家。二是大陆参访的项目安排有所创新。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与台湾华侨协会总会首次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2013两岸侨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于6月18日在西安开幕。三是入岛交流的形式更加丰富。论坛期间,中国侨联侨商代表团将入岛交流,福建省侨联将组织12个小团组赴台恳亲。

  “八代会”以来,中国侨联先后在珠海、巴黎、悉尼、拉各斯、厦门、昆明、成都、德国汉堡等地召开中国侨联欧洲、大洋洲、非洲、亚太等洲际或全体海外顾问、委员、青年委员年会,累计有1000多位次海外顾问、委员和青年委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士深入进行研讨交流,共同促进工作,积极发挥他们在海外的作用。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在上述会上分别发表了题为《促进侨胞团结,推进侨社和谐,树立海外侨胞良好形象》、《深入推进侨社和谐共促亚太繁荣稳定》、《全面深化合作交流,携手促进中欧友谊》的主旨演讲,先后分管海外联谊工作的副主席董中原、李卓彬也在不同的会议上作了讲话。中国侨联海外委员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做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倡导者,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心参与者,要做和平统一的积极推动者,做和谐侨社的悉心维护者,做公共外交的自觉实践者。

  2012年7月25日,由中国侨联、中国西藏网、上海市侨联共同主办的“和美西藏”美术作品系列展览在德国柏林开幕。通过在德国举办“和美西藏”美术作品系列展,充分发挥侨联组织的民间性和涉外性,拉近了海外侨胞与侨联组织与祖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中德间的更广泛的交流合作,体现了侨联组织在外宣和对外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代会”以来,由中国侨联主打的两岸侨界在文化、经济、民间等层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两岸侨社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加,海外亲台侨社和侨胞与大陆交流和接触逐渐增多,两岸侨联组织建立了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做好侨联对台工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设一个统一、富强的伟大中国,是两岸同胞和广大侨胞的共同愿望。

  2012年6月,中国侨联会同福建省各级侨联组团赴台湾开展恳亲联谊活动,与台湾众多同乡会、宗亲会“结对子”,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交流,增进乡情亲情,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和民族认同。在召开恳亲大会的同时,两岸侨界群众还开展了“两岸灵秀侨乡摄影展”。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展示了钟灵毓秀的闽台风光、丰富的民风民俗,沁透着闽台文化的一脉相承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林军主席和简汉生理事长共同书写了2幅苍劲有力的“龙”字,共同为两岸同胞祈福,同盼巨龙腾飞,携手同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要做好为侨服务工作,就要求侨联组织和工作人员对“侨”要有深厚的感情,有良好的素质。

  林军认为,侨联自身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有新加强。

  各级侨联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国侨联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有力推动了自身建设。各地侨联还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加强领导,目前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个副省级城市党委和政府出台加强和改进侨联工作的《意见》,为侨联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中国侨联还积极推广浙江温州“党建带侨建”经验,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活力,夯实组织基础;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大中企业、高等院校、园区街道等多种类型侨联基层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各地基层侨联因地制宜,开展具有侨特色的“侨之家”、“创家交友”、“四下乡”、“一站一卡一热线”和“和谐侨界家庭”等活动,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聂传清)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