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到陈独秀旧居感受《新青年》回响

到陈独秀旧居感受《新青年》回响

  

  陈独秀孙女陈红在陈独秀旧居门口。 资料图片

  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由此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这个富含浓郁老北京历史味道的地址离北大红楼和景山公园不远,即便亲自走入,推门之前也难以觉察出其不凡之处。鲁迅的《狂人日记》即在此地付诸铅字,唤醒国人。

  2015年9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陈独秀旧居完成腾退修缮,《新青年》编辑部也将旧址复原,继续鼓舞着新世纪的青年。

  近30期《新青年》在这里诞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来到北京。当时,陈独秀就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

  陈独秀旧居院落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有房屋12间。北院幽静,适宜办公,正是《新青年》的编辑部,南院舒爽宜居,陈独秀日常起居则在这里。1917年初陈独秀带着《新青年》来到这里,1920年2月,为躲避北京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决定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上海。在这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有近30期《新青年》杂志在这里编辑出版,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

  从岌岌可危到恢复民国旧貌

  “过去这里私搭乱建,高高低低的棚子占满了院子,丝毫感觉不到当年的文化氛围。棚子和棚子之间还要侧着身走入,非常脏乱。”旧居腾退修缮完成,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特意邀请陈独秀的孙女陈红来参观提建议,看着如今的新貌,她回忆道。

  陈独秀旧居虽是文物保护单位,但过去旧居里还住着6户居民,屋子年久失修,经建筑部门鉴定属于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013年初,东城区将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纳入该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知道了这个消息,都盼着正式搬走的那一天。“我们都知道这是旧居,可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旧居的环境都被破坏了,我们心里也觉得可惜。”老住户们全都签订了搬迁协议。

  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经研究和考证,陈独秀旧居修缮以旧修旧,恢复历史原貌。“今年正值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之际,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旧居实现腾退修缮具有重要现实纪念意义。”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阶段会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专业博物馆进入社区

  “旧居修缮竣工后,将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开辟基本展陈,为东城区增加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社会教育功能。”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介绍。

  明年五四青年节,这里将推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专题展陈。依托北大红楼建立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将是全国唯一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为一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旧址类博物馆,也是第一个陈列展示陈独秀专题展览的博物馆。馆长郭俊英介绍:“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与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相关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实现文物与名人故居合理、有效利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这还只是合作的第一步,后期,还将开展文献利用、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活动,推进新文化运动历史、早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研究、展示及宣传。

  住在周边的街坊四邻也将有一处新的图书文化活动室。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将在这里为居民开辟一个休闲文化活动场所。(记者 李晋荣 董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