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甘肃非遗保护列入县以上政府预算

遗产保护 课堂有约

  历史遗产保护被纳入武大建筑系专硕必修课,12位校外专家联袂开讲

后继无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老问题。武汉大学因地制宜,依托学校古建群,研习建筑历史文脉,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建筑系研究生必修课,并打开课堂大门,邀请校外专家授课,吸引更多年轻学子的参与。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值得鼓励。

  ——编者

  “92分,年级第一!”

  颜欣没想到,在今年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中,她的古建修复设计竟摘得头名。要知道,在这之前,历届毕业生中从来没人敢拿古建选题来“冒险”。

  “师兄早就提醒了,我选的是一个‘烫手山芋’。”颜欣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12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她的毕业设计之所以“烫手”,是因为她的研究对象——武汉大学文学院楼的修建和保护,在百年风云动荡下,只留下只言片牍,大部分资料早已湮没无闻。

  “历史的断裂,是很多古建筑共同的伤痛,这些城市赖以记忆的不可再生、难以还原的文化资源,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加速远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系副主任童乔慧说,正因如此,他们组织策划了历史遗产保护理论“无界课堂”。邀请12位校外专家联袂讲授历史遗产保护知识,并将之作为建筑学专业硕士的必修课,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跨界

  “请外面的专家来授课”,涵盖建筑规划、人文历史、工程结构等领域

  5月5日,“无界课堂”正式开讲。

  “第一堂课讲概论,学生对历史遗产及其保护,首先应当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丁援作为“外援”,被童乔慧拉来共同组织策划“无界课堂”,并主讲第一堂课。

  结合自己的多年研究,丁援在第一堂课上,对最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进行了阐释。随后一个月里,还有11位校外专家登台开讲。

  “其实从2010年起,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就是我们学院专业硕士的必修课。但从今年起,我们全部请外面的专家、名家来授课。”童乔慧称,之所以邀请丁援一起筹办,是“看上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

  作为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总规划师,丁援不负所托。在历史遗产保护理论的开课海报上,12位讲师名头各异:有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博物馆的馆长、文物局和国土资源与规划局的官员,还有摄影师、民俗画家、教授、历史文化研究者等。课程内容也精心设计,从历史遗产的保护准则到保护方法,从武汉及周边地区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到西方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从古建筑保护到非遗保护,12堂课撑起了历史遗产保护的知识构架。

  由于历史遗产保护涉及到建筑规划、人文历史、文物考古、工程结构等多方面,也牵涉到管理维护、资金拨款等事项,丁援认为,“让各领域的专家来讲,学生不仅能学到理论,也能拓宽视野,感知业界的最新动态。”

  让丁援欣慰的是,这些“大牌”专家一听给武大建筑系学生授课,无不欣然应允,尽管,“一课时只有80元钱”。

  专家轮值,以讲座形式授课,其他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选修,一直关注古建保护的本科生颜欣,就是受益者。而对必修的建筑系专业硕士而言,讲座无疑更有针对性。

  2014级研究生田永乐,曾跟随童乔慧参与湖北浠水县万年台修复。他对武汉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主讲的“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印象深刻,因为“对古建筑修复需要有更为全面整体的认识。”而对武汉本地古建研究兴趣浓厚的2013级研究生张喆,则更喜欢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研究员王汗吾主讲的“武汉优秀历史建筑的代表及分析”,他看重的,是“自己的研究,有了跟专家视角对比的机会”。

  除了“无界课堂”,武汉大学建筑系今年还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古建筑遗产修复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三大方向之一,已经有十几名学生选择了这一方向。

  优势

  “建筑本身就是文脉相连的”,依托武大老建筑群,研习历史遗产

  6月12日,武大建筑系的专业硕士参加了历史遗产保护理论课的期末考试。

  试卷最后一题,让学生阐述听课心得。一位学生写道,“历史遗产保护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和问题,作为建筑系的学生,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如何施工,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坚守古建保护原则,继而制定保护策略。”

  这正与童乔慧的开课目的暗合,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确立正确的遗产保护价值观,将历史遗产保护的基因灌输到学生身上。“历史遗产的价值在于,使城市物质形态在变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自己独有的魅力。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武汉市及周边城市遗产保护现状结合,研究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为学生建立相对系统的历史遗产保护学框架。”早先在研究生精品课程申报表上,童乔慧为历史遗产保护理论课写下这样的推荐语。

  开课要有想法,更要有支撑。武汉大学拥有15处、26栋风格独特的早期建筑,去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就认为,武大古建有申遗潜力。童乔慧说,“武大老建筑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我们开展历史遗产保护教学,本身就有优势。”其实,不仅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武汉市的民国建筑群、武当山和荆州的古建筑,也都是课堂上研习的内容。

  “建筑本身就是文脉相连的。学生以后无论是做规划还是做设计,是从事现代建筑还是研究古建筑,都需要系统学习历史文化遗产知识。”在童乔慧看来,历史遗产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见证城市的历史变迁,也蕴含着从建成至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丁援也认为,历史遗产保护不仅包含对实体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包括对附着其上的文化精神的传承。

  忧心

  “学生都想干规划设计,不愿做古建保护”,看不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无界课堂”开讲后,每次讲座都有上百名学生前来捧场。尽管课堂火爆,但谈到当前的历史建筑保护,丁援直言,他的感受就是“痛心”。

  古建筑保护的人才短缺,诸多古建筑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丁援认为,现在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令人痛心的是,历史上建筑文脉常存断裂之虞。很多建筑毁于战火,更多的则是败落失修。”

  对此,多次“蹭课”的颜欣深有体会。“武大文学院楼是保存比较完善的民国建筑,但我翻遍了档案馆、图书馆,找了武汉多位古建筑研究专家,都没能把历次修缮的信息找全。”颜欣的毕业设计耗时3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东奔西走地找资料上,“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要设计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必须详细了解建筑的修建和历次修缮信息。”

  让丁援最忧心的,是“建筑系学生都想干规划设计,不愿做古建保护。”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古建筑保护的前景还没被充分认识,很多建筑系的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创新才有价值,古建筑保护没有创新潜力。

  而且,现在本科生毕业做规划设计,一年后平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而从事保护的学生,年收入5万元都不到。

  当前,各地“拆古建新”屡见不鲜,丁援认为,这正是专业保护人员缺乏、保护意识缺失导致,“如果人们只从经济利益出发,自然看不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记者程远州)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