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民生 >> 关注教育 >> 可汗学院的模式的危机与正确打开方式

可汗学院的模式的危机与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莫蕾钰 洪成文

   可汗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MOOCs模式在现今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种短小精悍、没有高校官方制作支持的视频学习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访问量超越美国顶尖高校的网络课程。《福布斯》杂志将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比喻为改变整个教育模式的先声。在其迎来广泛赞誉的时候,我们应冷静、全面的进行分析,以更理性的方式进行投入。

   我们必须承认可汗学院及后期涌入市场的类似产品都代表了一种模式,有其不容替代的优势:

   首先,可汗学院的模式产品符合现代认知方式。一方面,可汗学院出品的视频平均时长不超过10分钟,符合现代碎片化的时间安排与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可汗学院模式让个人可以根据学习兴趣与情况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模式。此外,当前的可汗产品将短视频与类游戏化内嵌式检测相结合来,更符合现代趣味化学习的风格。

   其次,可汗学院模式的多终端传输渠道及免费资源,节约了财力与精力的投入,从而增进了获取性,并能引起人们持续关注。

   最后,可汗学院建立了C2C(顾客到顾客)的学习模式,将所有人变成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更快的形成与满足需求。这种人人均可为教师的开放包容调动了广大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社会正能量,对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大有裨益。

   诚然,本着技术与创新的视角来观察可汗学院的模式是欣喜的,但同时我们需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可汗学院模式不是系统性学习,模糊了背景知识要求,且针对性不足。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的学习都存在课程整体完成率低的特点,对可汗学院模式的短小知识点式的作品来说尤其如此。目前MOOCs大数据还未能评估整体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而基于经济学科的一线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基本原理与宏观环境的知识,反而对部分概念形成误读。即便是案例,依旧是统一封装的学习资源,对不同学习者来说理解与收益都大相径庭。

   其次,我们要正视可汗学院模式体现出的非正式性。由于对授课与学习者的门槛降低,可能会造成部分信息良莠不齐、评估困难及对现代教学与教师积极性的打击。一方面,可汗学院模式也可能催生具有负社会效应的产品。不当的思想倾向、不准确的知识、不适宜的表达方式都可能透过没有基本资质的授课者传播出来。另一方面,在虚拟环境中通过考试和学分认证进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仍待考究,难以颁发社会认可的证书,对学习者的吸引力有限。此外,似乎人人可讲的方式弱化了权威的力量与正式学习的严谨性,会一定程度损伤现代教师与专家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并不一定是适合我国学习者的方式。我们既要看到颠覆权威、减少限制等美式创新文化经验,也要注重标准、严谨、敬畏的力量。而同时不可忽略在中小学层面校中校,会催生课外学习商机而造成新的不平等。

   最后,互动交流不足也是可汗学院模式一直致力改善的硬伤。当前学习视频内嵌问题模块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但由于教师人员不确定、缺乏后续评估与系统维护、留言式互动纷乱,使得师生互动效率效果堪忧,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既然可汗学院存在着优势与不足,我们能如何有效趋利避害,甚至借创意与模式建立自己的标准与地位,需要选择正确的打开方式。

   首先,我们既要认识其必要辅助地位,亦要充分重视其社会效应。一方面,我们应看到线上教育只能是多样化知识与训练的环节之一,尤其在学校教育层面的教育需要有教师对资源进行筛选,对学习过程进行安排与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应借用可汗学院模式对中国文化、语言、制度等进行恰当宣传。网络点击率已充分显示该模式的魅力,我们需要尽快的动员官方及民间力量投入各种语言版本的中国知识宣传,从而潜移默化、用主流和正能量的思想影响各国各类学习者。

   其次,我们要引入恰当的信誉背书与分级管理。快速拓展与渗透,尔后进行标准制定与评级是美国在各领域占据先机的方式。如今,在网络课程市场分类未明晰、标准不明确的时机,我们率先以高质量、精细化的产品与标准占据市场,是我国有能力且应承担的责任。

   再次,我们要重视背后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鲜见对学习者学习情况大数据的实际挖掘,既没有真正促进学习模式的改善与成绩的提升,又没有对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真正价值的证据与建议,这需要降低数据挖掘的技术要求与成本、公开部分数据、鼓励研究者参与等方式来实现,最终归结于技术及软件设计上的突破,国家政策的支持。

   当然,最后我们还应注重多渠道融资。教育虽是公益式服务,但毕竟免费、义务性的投入难以保证高质量服务。一方面,除依靠嵌入广告、捐赠与志愿服务不够,还需要国家投入。我国需要借用大量的可汗学院模式产品来实现更大的社会正效应,而从我国国情与传统来看,国家实际的财政支持才可能真正改善公益网络教育的现状。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商机的挖掘。我们要重视网络品牌打造带来的未来合作窗口,如订单式、更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挖掘我国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学习需求,率先建立中国类知识品牌,谋求世界市场。同时,我们应保护学习者大量注册信息的安全,形成良好的信任与商誉。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