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北京11家市属公园3000余件文创伴手礼亮相

探访北京服装学院“传承班”:寻回民族服装的自豪感

  【让中国服饰传递中国精神(下)】

  在空灵、柔美的古典乐中,一群白衣女子款款走上舞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霓裳轻舞,长袖生风,浓郁而时尚的中国风扑面而来,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伦敦时装学院院长、北京服装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弗朗西斯·康纳看完本场服装秀后连声赞叹:“High quality!”“Strong!”令她惊喜的是,中国元素不再是被刻意强调的内容,而是真正被设计师内化成了一种风格。

  这场以“如是观”为主题的时装秀,正是北京服装学院首届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秀。64套作品设计含蓄内敛,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理性又充满新意,正如“如是观”主题阐述所言,“游心于古,游艺于今,游丝于技,游针于衣”。该场发布会获得2017北京服装学院时装周“最佳时尚推广奖”。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如何用当代的审美和时尚去传承和创新,一直是服装设计界探索的问题。

  2014年,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设计的北京APEC领导人“新中装”,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一亮相就“惊艳”全世界,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新名片。北京服装学院审时度势,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院长刘元风的倡议下,于2015年6月,在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开设了国内首个“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方向,以2+2的方式招收首届17名学生,刘元风亲自担任班主任。“传承班”采取小班授课的精英式培养模式,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培养设计师。

  作为“传承班”的负责人,王子怡老师认为,“成就一件衣服有很多因素,不是仅有创意就够了”。一件看似普通的衣裳,却涵括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礼仪、文化、风骨和精神。立足于当代生活与审美,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做有民族情怀的设计,做有文化滋养的创新,是“传承班”教学追求的目标。

  两年来,“传承班”的学生除系统学习和掌握传统服饰的文化理论、审美意蕴、形制特征、结构工艺、装饰技法外,还实地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地采风调研。他们足迹遍布甘肃敦煌、云南、贵州等地,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手工艺,并聆听和观摩敦煌研究专家侯黎明、常沙娜,蓝印花布工艺大师吴元新等的专题课。同时,他们体验茶道、花道、禅修、书法等,融合古今,以当代审美和国际化的设计视野,探索新中装的设计创新。

  作为国内首个服装设计女博士,楚艳一直致力于传统服装的推陈创新。对于“传承班”的教学实践,她认为,传承并非单一地继承传统、再现过去,而是立足当代、重构东方。创新也是有章法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是在真正理解并打破规则之后重建的,而不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去把传统的东西拿来运用。

  “传承班”的首届学生常青告诉记者,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两年来系统学习了传统刺绣、染织等手工艺,掌握了旗袍、中山装、长衫等中装的制作和工艺。“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好时代,一定不负众望,设计出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服装。”

  刘元风表示,“传承班”的毕业设计秀充分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凸显了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底蕴。对于“传承班”来说,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热爱传统文化,对传统服饰的色彩、造型、织染方式、工艺手段等有一定的了解外,还要强调工匠精神,提倡精工细作,传承我们的民族工艺。同时不断完善“传承班”的教学体系,贯通本、硕、博的培养,更好地设计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服饰,寻回民族服装的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记者 张景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