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政策法规 >> 广电总局:停播节目不得复播 包括不得转网络播出

文化政策:15项政策助力“文化+科技”企业(图)

/pic/Taiwan/20180115094956596.jpg牡丹集团利用数字技术呈现的动态《富春山居图》,这项技术的衍生产品曾在“一带一路”峰会期间向外国客人展示。一度举步维艰的牡丹集团依靠“文化+科技”焕发新生。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拥有3000多家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约五分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形态。对于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来说,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新的必然选择。

  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活跃的领域,北京将专门出台指导意见。

  目前,已经起草的《北京市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涵盖四大体系的15项主要任务。未来,北京将每年认定一批市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和基地,给予一定奖励支持,同时探索以协议方式出让或租赁文化科技用地,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奖励、贴息等间接方式,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海外发展。

  案例

  文化+科技老国企焕发第二春

  王家彬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台显眼的大电视机,65英寸,OLED屏,代表着当前市场上最先进的显示技术。这台电视机的品牌叫牡丹。

  在人们都快忘记这个曾辉煌一时的国产电视机品牌时,它却一直以小批量的形式存在着。作为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牡丹集团)总裁,王家彬要求跟踪每一代最新电视显示技术,牡丹数字文化体验中心里的电视机,几个月便更换一代。

  王家彬的电视机里呈现的不是节目,而是多个系统的运行动态。这些系统覆盖牡丹集团6.24公顷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为园区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智慧办公、电子商务、社区管理、安防物业等服务。它们集成在一个被称为牡丹智能制造服务云平台(IMS智慧+平台)的系统中。

  王家彬介绍,IMS平台正是牡丹集团依靠文化+科技实现第三次战略转型的关键。这次转型让牡丹集团从新出发。

  前身为北京电视机厂的牡丹集团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度过了辉煌的八九十年代后,90年代后期陷入了长达10年的产业低谷和风险高发期。2006年,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建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后,牡丹集团从制造企业转型工业服务领域。2012年左右,牡丹集团再次转身,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开启文化+科技发展时代。

  抽象的文化与具象的科技如何融合?

  王家彬介绍,牡丹集团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型文化创意产业,例如新媒体、动漫等;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例如牡丹集团正论证建设数字化古渤海国遗址公园;三是利用科技为文化提供装备,例如各式各样的终端与传播技术等,牡丹集团自己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在IMS平台上服务了众多企业,成为400个数字电视和文化创意类企业的贴身管家。

  牡丹集团自身也获得丰厚回报。过去收入以房租为主,现在重心转移到科技服务业,房租收入比例下降很快,王家彬说。

  现状

  创业活跃北京五区产业集群各具特色

  文化科技融合不仅是牡丹集团的战略选择,也是北京的战略选择。北京被定位为四个中心,其中,全国文化中心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两个中心交汇点上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

  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市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有3047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文化领域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109家,占全国34.7%。

  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介绍,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创新创业十分活跃,已经初步形成了海淀-数字内容、石景山-动漫游戏、东城-艺术品交易、西城-创意设计、朝阳-文化传媒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在位于海淀区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高伟博士正在着手完善一项以三维建模和VR、AR技术保护古建的项目。他们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影像采集,然后生成三维图像,用于参观和保护。

  高伟团队在山西佛光寺拍摄了近1个月,利用数万张图片将佛光寺建模在计算机里,精度达到10厘米。点击画面上任何一个点能获知其三维信息,知晓建筑物的前半生。

  高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这项技术甚至能让人们看到现场看不到的景观,在旅游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某个雕塑的背面有一幅壁画,游客不可能爬到后面看,但在系统里就可以看到。

  高伟的目的却并不是开发一个新产业,在他眼里,数字化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如果我们每年去采集一次,对比不同时间的图像,就能监测古建筑上的一些细微变化,科技即是保护。

  牡丹集团正在规划论证的古渤海国遗址公园项目,也正是利用科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牡丹集团与宁安市合作,从历史文献中研究已经消失的古渤海国的样貌,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建古渤海国。

  扶持

  每年认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给予奖励

  怎样助力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

  王家彬感觉到,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当务之急除了资金,还要培养一批高端人才。业内人士认为,文化人才不懂技术,技术人才缺乏文化涵养,确实制约了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杜飞进也曾表示,文化企业大多自主创新活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偏低,需要雪中送炭。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拥有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5个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各区均出台了指导性办法。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该区已经统筹20亿支持资金,将撬动200亿社会资本,培育文化科技融合重点项目。

  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将作为重要保障措施写入《北京市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门制定的政策,由市文资办会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起草。

  市文资办党组书记、主任赵磊介绍,《意见》根据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文化科技成果应用体系、文化科技融合承载体系和文化科技融合市场服务体系四大体系提出15项任务,直指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痛点。

  针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北京将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标准。借鉴英国创意强度指标等国际先进经验,每年认定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同时每年还将认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给予奖励支持。

  文化科技融合,需要技术的跟进。《意见》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资金方面,《意见》将提出多种扶持方案。北京将统筹利用好政府资金和土地出让政策,集中支持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探索以协议出让的方式或者租赁文化科技用地;同时将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统筹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