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传承非遗技艺的“90后”

传承非遗技艺的“90后”

  “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皮影戏,即使学了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我是真心喜欢,想一直干这行。”19岁的孙卫告诉记者,“人给皮影传输了生命,但皮影却演绎着精彩人生。”

  孙卫的爷爷孙景发,作为孙家皮影的“掌门人”,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家皮影社已有百余年历史,自小受家庭熏陶,孙卫14岁正式跟爷爷学皮影戏。

  孙卫学习皮影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爷爷。他告诉记者:“有次演出前,一个人临时不能来,无法演出,爷爷四处找人搭戏,到半夜都找不到。”让爷爷不再“求人”是他学皮影的重要原因,但他也承认自己越来越喜欢皮影戏。

  但孙卫也感到“孤单”,他的同龄人没人愿意干这行。“每月表演收入两千多元,很难养家糊口。”孙卫说,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或半途改行。

  “前几日托一个唱戏的朋友帮我找点演出,他说自己已经改行了,劝我也早点规划未来,想条出路。”孙卫说,朋友的话让他颇为尴尬。

  与许多默默无闻的民间技艺相比,华阴老腔无疑是“幸运儿”,从濒临失传到登上2016年央视春晚,老腔“一夜爆红”,邀约不断。21岁的张猛已登台表演了五六场。在一群老前辈中,他每次登台都很“显眼”。

  张猛的爷爷张喜民是华阴老腔的传承人。张猛说,老腔走红后并未改变传承困境,班子中年轻人不多。除了收入不理想,许多人也不理解老腔,很难沉下心学习。正在福建上大学的张猛曾为同学表演老腔,但几乎没人听得懂,也没人愿意了解。

  “以后有可能从事老腔表演,也有可能找份完全无关的工作。”张猛说,他对老腔有一份责任和难舍之情,但也不得不考虑现实情况。

  19岁的孙卫仍在努力让大众接受碗碗腔皮影戏。他把皮影戏与流行动画片结合,以“跟上时代潮流”。孙景发并不排斥孙子的革新,尽管与自己表演了大半生的皮影有很大不同。

  “等攒够了钱自己开个店卖皮影,再搭个固定的班子,唱好碗碗腔皮影戏。”谈及未来,孙卫有着自己的规划。(阿琳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