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俗驿站 >> 西江苗饰

在琴中心斋——作为都市中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亲近古琴呢?

近代曾有文人揶揄古琴:琴声小,听不清,远观好像一个人在打算盘,近处听丁一声东一声的,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好…… 可见,古琴其实并不讨喜。 而1941年老舍先生在昆明听查阜西和彭祉卿两位前辈的琴箫合奏,在那个战乱年代,却觉得琴声让人忘记周遭的烦恼, “大家心里都发出了香味”。 我想,老舍先生应该是琴者的知音。弹琴,不是为了华丽丽的音声,而是这心里发出的香味。

上古时代,君王是国家的最高音乐人,以琴通神明之德与天地之合。周亡,大道隐,古琴从王者之歌的圣器变成了文人书房中的隐士,两千多年来传承不绝。古琴的声音古朴冲澹,雪躁静心,“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嵇康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我想,他说的是认真的。

那么,作为都市中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亲近古琴呢?

经常看到很多琴友抱着寻找内心宁静的初心去学琴,学着学着就掉到坑里了,不是急于求成,连连弹击,就像上了流水线;就是把学琴当做了另一个职场项目,各种人琴大战,弄得肩膀手指叫苦不迭。学琴,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实传统的传习,更多体现在“熏”和“悟” 的层面,而非仅仅是 “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功能更像一个渠道和媒介,或者说是在种种子。

在古琴学习中,经常有人会问,“有没有一本书可以推荐给我,能更快的了解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体现,就是那个符号和标志。如果想要读懂“它”,哪里是一本书就可以看明白的呢!昆曲名家张卫东先生曾说,中国没有西方翻译过来所谓的“艺术”,中国只有“艺道”,艺与道始终是一家。所以说,学琴,有些东西是可以学的,有些东西是教不了的。琴艺,需要我们一起切磋,琢磨,共同成长 ……

对于技法,应按照古琴原本的传习方式来学习。在基础指法学习上,强调肩肘腕节节松沉,手臂重量落于指尖,简单的勾挑抹,就可以体会到琴音“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在琴曲中,强调气息的运用,吟猱绰注,虚实变化,意蕴无穷。

现在社会中,忙碌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我们应换一种节奏,慢慢的、深入的接触古琴。所以,我们需要时间,与琴在一起的时间,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与天地大自然在一起的时间……去感受被熏陶、被感染、被引导的状态。

最后,我们应坚持技法与心法同步,深入剖析如何弹好一个音,如何弹好一首琴曲,如何达到心手和一、人琴合一,如何在琴中修身养性,安顿身心,如何将“它”作为君子之器,士无故不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艺均是入道的法门,琴棋书画,都是内心境界的外在显现。六祖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禅的境界并非佛家独有,传统文化中处处皆有禅的影子。学琴,也是为了回归内心,在琴中心斋。

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在当下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借助古琴,让身心合一,感通天地自然,以琴印心,以乐怡情,共同成长。

“以樂養心,以聲傳象。 修德正意,同順雅韻。 琴修之意,旨在明達四象,天地合欣,陰陽同德,以順天命。是故萬物生養,存一念正音之聲,行六律之中正,天機共鳴,雅韻同感··· ···”

让我们一起携琴闲步,心空无碍入鸥群……

—— 晔霏 (蘭羲琴院创始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