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身边的活化石

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身边的活化石

昆曲在天津的传承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天津水西庄查家已有家养昆曲小班演出昆曲剧目;目前在苏州(昆曲发祥之地)精忠庙碑刻上,亦能见到当年天津昆曲艺人捐资修缮庙宇的明确记载。清末民初,昆曲名家杨益友、陶显庭、王季烈、韩世昂、侯永奎、白云生、袁寒云、田瑞亭、童曼秋等人都曾在天津从事演出、教学活动,为培养后继人才做出过突出贡献。民国建立以来,先后有景璟社、和笙社、彩云社、同咏社、绿渠曲会、一江风曲社、工商曲社、辛已曲会、开滦曲会等坚持昆曲研习、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天津广播电台邀集老曲友成立了昆曲研究社,后又有天津古乐研究会昆曲组成立,20世纪60年代,天津戏校为抢救昆曲艺术,专门设立昆曲班,昆曲传承、演出一度繁荣;文革以后,天津古乐研究会昆曲组恢复活动,甲子曲社、芗兰曲社相继组成。2005年,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接过薪火,使天津的昆曲传承、演出活动代代相传。

天津昆曲部分继承了南曲艺术特点。它在演唱技巧上吸取了南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讲究顿挫疾徐和字正音准的长处。唱念吐字不松不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念)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在行腔技巧上,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在实际演唱中,技巧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从而发生许多自然的变化。同时,天津昆曲学习南曲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特点,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天津昆曲在艺术风格上基本上保持了北方昆曲的阳刚豪放的风格,并且受京剧中“京昆”演出风格的影响颇深。它与南昆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音阶、读字、调和韵、词曲关系、旋法特点、唱法、演唱形式、剧目等。

一批北昆代表剧目在天津传承下来。天津昆曲长期以来在天津舞台排练、演出了一批北昆的代表剧目,如《长生殿》之《弹词》、《酒楼》、《絮阁》、《小宴》、《惊变》,以及《钟馗嫁妹》、《训子》、《刀会》、《山门》、《花荡》、《麒麟阁》、《千里送京娘》、《挡马》、《百花赠剑》、《乾元山》、《金山寺》、《昭君出塞》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方昆剧院排演的昆曲现代戏《师生之间》,被天津昆曲传承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此外像《钟馗嫁妹》、《乾元山》、《金山寺》、《昭君出塞》等北昆剧目中繁难的唱、念、做、打、舞的技巧,都是当今舞台上鲜见的艺术精品范例,亟待抢救性的传承。目前,天津舞台上常演昆曲剧目三十余出,此外,天津市戏曲学校培养的新中国首批昆曲学员,还掌握了从老一辈昆曲艺术家传承下来的昆曲经典剧目二十余出,有待挖掘、整理、传承。

天津昆曲高贵典雅,含蓄优美,古朴大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阳春白雪。它因有着以“北曲的遒劲为主,同时兼具南曲柔曼悠远”的鲜明艺术风格备受戏迷朋友的欢迎,在昆曲的传承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它的演唱优美、婉转、悠远、华丽,具有系统的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保留了大量卓绝的武功技艺,同时具备典雅的音乐伴奏和绚丽多彩的舞台美术,是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其剧目丰富多彩,剧本创作完美,唱词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武功技艺卓绝,伴奏清越悠扬。它有诗的意境,画的风采。它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中国汉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因此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同时,天津昆曲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昆曲的传统剧目中,帝王将相、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创造了中华民族有文字史以来众多的艺术形象,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世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来源: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