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陆先高: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

陆先高: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

光明网讯 9月1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光明网、斗鱼联合主办的“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年轻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媒体如果不能创新转型,就可能失去阵地;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则可能失去用户。因此,光明日报、光明网仍需继续在中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朋友们配合,与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合作,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陆先高: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 王树平 摄

陆先高发言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普及等方面的问题。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光明日报作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中央党报,光明网作为唯一定位为思想理论文化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如何利用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办印发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列为重点任务。因此,经过充分调研策划,我们决定以非遗为切入点,以移动直播为手段,开展“致o非遗 敬o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作为光明日报、光明网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的一个重要项目。

在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在斗鱼直播的积极配合下,从5月31日开始,光明网直播团队走到湖北、安徽、浙江等12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向广大网友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在内的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光明日报、光明网进行了以“致o非遗 敬o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73亿。

说实话,光明网向我汇报上述数据时,我感到非常惊讶。我没想到,一直被认为是小众的、地域性很强,甚至某些项目面临失传风险的非遗,会受到这么多网友的关注。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我们体会到:

第一,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拥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得到网民的喜爱,还可以成为团结网民、凝聚网民的精神力量。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弘扬包括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

第三,新媒体即时、互动、精准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还可以帮助一些相对小众的文化形态发现“粉丝”,找到用户,让冷门的文化“火”起来。

通过这次直播活动,我们真切的发现,新媒体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赋能。

当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年轻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媒体如果不能创新转型,就可能失去阵地;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则可能失去用户。因此,光明日报、光明网仍需继续在中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朋友们配合,与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合作,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初步考虑,接下来我们至少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工作:

第一,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让我们的传播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二,要邀请从事非遗保护的专家和从事新媒体传播的专家一道,共同研究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新媒体传播方案,让非遗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

第三,要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让非遗文化以多种形态呈现给不同受众群体;

第四,要提升与公众的互动性,注重传播效果,优化传播推广路径,让更多的网友走近非遗、喜爱非遗、享受非遗。

因此,我也希望,接下来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为光明日报、光明网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智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赵艳艳]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