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黔北茶乡的“三军”三茶一茶人

黔北茶乡的“三军”三茶一茶人

黔北茶乡的“三军”"三茶""一茶人"

一、湄潭“三军”交汇地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县、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绥阳县临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为44.68%,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


d1.png


湄潭县的“天下第一壶”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傩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d2.png


湄潭“天主教堂”

     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司令部设在天主教堂,在东线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点燃了湄潭的革命事业。


d3.png


湄潭“文庙”

    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d4.png


竺可桢校长与学界泰斗们

     竺可桢校长与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


d5.png


湄潭茶场

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二、湄潭三个省级省级非遗茶


d6.png


    湄潭县申报的“湄潭翠芽传统制造技艺”、“遵义红茶传统制造技艺”、“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造技艺”三个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为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变成湄潭非物质文明遗产作业上的一件大事。


d7.png  


     湄潭县高度重视第四批省级非遗申报作业,成立了由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任组长、县文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湄潭县第四批非物质文明遗产申报作业领导小组,负责“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造技艺有关历史材料、照片、视频的搜集、汇总、撰写及申报作业。并于2014年12月完结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书的编制、修正及上报作业,2015年1月,湄潭县申报的“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造技艺全部取得省级专家评审及贵州省文明厅的认可,并被发布为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d8.png  


   “湄潭翠芽”、“遵义红茶”、“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造技艺成功申报贵州省级非遗名录,标志着湄潭县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传承作业迈向新的台阶,一起也是湄潭县文明底蕴厚重的重要表现,这对湄潭县大力发展茶工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助推湄潭县文明品牌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三、贵州唯一的黑茶类中国制茶大师、湄潭县唯一茶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赵双宁:


D9.png  


    赵双宁中国制茶大师(第一批)----黑茶,男,1969年12月出生,贵州省省级“湄潭手筑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经济师、农艺师,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湄潭县食品流通协会秘书长、湄潭县益民边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贵州黑茶联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D10.png


“湄江印象”五朵“金花”茯茶

   1993年,师从于湄潭县核桃坝村老茶人何殿伦,专门学习黑茶传统制作工艺。从2005年一直从事茶文化研究,对“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有深入研究。公司于2010年贵州农业产业化县、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于2011年评为全国边销茶定点企业;于2013年被评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于2015年“湄潭手筑黑茶”县级、市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D11.png


  2016年,湄江印象黑茶已获得贵州省文化厅促进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的“特色文化产品”。对贵州茶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

  2017年7月在 数年亲身指导下,逐步开发出来“湄江印象”的“银、金、龙、碧、丹”五朵“金花”茯茶。

  2017年10月26日在云南临沧的第十三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评为黑茶类的中国制茶大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